首页 > 消费知识 > 酒历史文化 > 为什么酒能助药性?

为什么酒能助药性?

2015-08-20

在应用中药时, 经过合理的酒制加工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,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下面从酒制对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性能两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。

一、中药酒制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

1、分解转化药物的有效成分, 降低或缓和原料的副作用 如生何首乌, 甘寒有小毒, 有致泻的副作用。经酒制后, 其致泻成分蒽醌衍生物被水解为无致泻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, 从而消除了副作用。乌梢蛇、紫河车、蛤蚧等中药, 内含大量蛋白质及脂肪, 有腥臭味, 不利服用。经酒制后, 蛋白质凝固、变性而被破坏, 脂肪中所含挥发性成分也大多失去, 而酒性香醇, 从而达到矫臭和利于服用的作用。

2、改变有效成分含量, 缓和药物生理活性 如生大黄,为峻泻药, 主含结合性大黄酸及鞣质, 其致泻成分主要为大黄酸及其类似物, 而鞣质主要为收敛止泻作用。经用酒制后, 其结合性大黄酸可减少30%50%,而鞣质成分减少甚微, 从而使泻下作用缓和而收敛止泻作用相对稳定, 可适合于老年及体弱患者缓泻之用。

3、提高有效成分溶出量, 增强原药生理活性 酒为良好的有机溶媒, 能增加某些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量, 从而增强药效。如生地黄用酒蒸制成熟地黄后, 酒溶解其有效成分单糖, 其溶出量熟地黄比生地黄高出 2 倍多, 从而增强补益精血作用。熟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具有保护作用, 能防止其体内肝糖原的减少。川红花, 经酒制后, 其止痛有效成分总色素浸出量比未酒制前提高10%

4、消除分解酶, 保持或提高原药性 如黄芩, 其抗菌消炎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异黄芩甙, 但同时也存在能酶解有效成分的黄芩酶。经用酒制后, 黄芩酶则失去活性, 且水浸出的有效成分量比生黄芩高出 16. 7%, 其抑菌消炎作用也显著提高。

二、中药酒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

1、改变药性, 引药上行如常用的一些苦寒清热药黄连、黄柏、大黄等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寒性, 并借助酒的性能而引药上行。临床多用于治疗上焦病证。如大黄生品具有攻积导滞、泻火凉血的作用, 而酒制熟大黄则缓和寒下, 使药力上升, 而用于泻心火、肝火等热证, 故有/ 酒制升提而制寒0之说。一般眼科常用的清热苦寒药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等多选用酒制品。

2、调整原药性味以引药归经, 加强作用 如丹参性味苦寒, 入心、肝经, 以酒炒后, 借酒温行之性, 增强入肝祛瘀止痛、活血通经之功。又如川芎、当归、威灵仙、牛膝等活血通络、祛风湿止痛药, 用酒制可借酒辛散走窜之功而起协同作用, 增强疗效。清代5药品辨义6:/ 威灵仙, 拌酒治两臂痛。

3、降低原料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常山, 苦寒有小毒, 为常用抗疟药, 但生服易刺激脾胃, 引起恶心呕吐。经用酒制后,苦寒之性减且能抑制呕吐之副作用。又如大腹皮, 明代5景岳全书6:/ 凡用者, 必须酒洗, 炒过, 恐有鸩鸟毒也。

4、增强温补肝肾、活血通络的作用 如中医常用的地黄、山茱萸、女贞子等补益药, 经酒制后可缓和其酸涩性,使其味转厚, 增强补肝肾的作用; 当归、乌梢蛇等经酒制后能助其活血通络之功。

综上所述, 酒制对中药的药效影响很大, 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, 对酒制中药的研究探索, 有利于中医遣方用药, 提高药效。对于宏扬祖国医药文化, 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< 上一篇:税酒 何谓中药数字化提取技术? 下一篇 >

© 2013-2024 劲牌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08819号-2